首页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是: 首页· 新闻动态· 正文

哈工程"核"专家详解核辐射:扩散有规律 目前国内很安全

发布时间: 2011-03-23 点击量:

近日,哈市市民的手机短信和网络消息频频收到这样的信息:未来两三个月里如果刮东风、东北风、东南风的时候出门戴口罩、穿长衣、每天洗澡、多摄入含有碘的食物!尽可能不要过多接触海水,不要饮用海水淡化水和食用海鲜。17日,记者采访了哈工程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核方面的专家曹欣荣教授及赵强副教授,据其介绍,目前我国正在实时监测国内的核辐射量,日本的核泄漏暂时不会对我国产生影响。

  

应对""泄露措施比较健全

赵强副教授用最通俗的方式解释了,日本核泄漏的原理。在正常状态下,核电站反应堆的核心被混凝土制成的屏蔽外壳包裹着,由于地震的原因,核电站厂区的用电系统及备用系统都出现了故障,而备用的柴油发电机也出现故障而无法正常启动,使得冷却剂泵因断电而失效,导致冷却剂无法进入堆芯。因此,核反应堆在紧急情况下停止运行了,而反应堆仍在继续释放大量热量,冷却水被蒸发完后又没有后续进入,因此导致核心无法冷却而受热熔化,放射性物质向周边扩散。

    据赵教授介绍,在世界历史上有多次核泄漏事件的发生,较近也比较著名的一次是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目前看来日本这次事件的等级尚且没有"切尔诺贝利"严重,而且地理位置也较前苏联较远,我国及国际上有很多应对和防护的措施,因此大可不必过分担忧。

  

扩散有规律 降雨不利于扩散

针对"刮东风、东北风、东南风的时候出门戴口罩、穿长衣"等的说法,曹欣荣教授分析了放射性物质扩散原理。首先,曹教授表示应该注意辐射量的计量单位,日本公布的计量值跟我国的计量值不一样。日本在公布辐射量时,会指明时间和地点,如果细心观察会发现,辐射量较高时往往是某个地点的某一段时间,同一地点持续偏高的现象是很少发生的。我国国家环保总局一直在持续关注并进行实时测量国内各城市的辐射量。参照我国的计量单位,国家环保总局官网直接公布了正常值范围,如果比较关注放射性物质辐射量的人,可以直接到网上查询。

曹教授表示,放射性物质的扩散是有规律的,而且有个扩散的过程,就像是烟囱里冒出的烟,在一定范围内会达到一定浓度,飘散得越远浓度就会越低,并逐渐消失。遇到降雨,会对放射性物质起到"沉降"的作用,更不利于扩散。因此,即使刮起东风,使浓度较高的放射性物质扩散到我国国内的可能性不大,具体要看其泄漏的程度。

 

      空气中本身就存在各种放射性物质

    在讲解""原理的时候,赵教授表示,""与其他技术一样是一把双刃剑,核科技既造福了人类,使用不当又会对人类存在威胁。放射性物质辐射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中,医院里的CTX光片的核心技术都离不开核科技,其放射性物质也随时存在。浓度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对人体的伤害体现在两方面,严重的直接危及生命,长期慢性的辐射会导致血液病及癌症。一般防护需从防止内照射和外照射两方面进行,内照射就是防止吸入造成对甲状腺的损坏,也就是人们传说中的需戴口罩,外照射就是对身体表面的伤害,通过穿长衣减少接触,常洗澡洗掉皮肤表面的放射性物质。赵教授强调说,这些防护措施是在放射性物质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才需要的,现在完全没有必要。

    另外对海水的污染,赵教授认为,放射性物质在海水中也会有一定的扩散性,但是跟在空气中一样会在一定范围内扩散,根据国家目前报告的泄露程度,我国领海暂时不会出现污染。日本出现核泄漏事故后,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都在实时监测,包括有些人提出不食用海鲜等,我国水产部门等对进口水产品都在监测范围内,国内的水产品可以放心食用,国家也会严把进口的水产品关。另外赵教授提醒广大市民,不要听信谣传一味补碘,虽然碘对防止辐射有一定帮助,但是在我国放射性物质并未超标的状况下,碘过量反而会对人体产生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