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8日上午8:30,核学院教职工代表一行20人在学院党委副书记刘振宇的带领下,前往呼兰区萧红纪念馆参观,使教职工代表接受了一场深刻的爱国主义、革命主义主题教育。
萧红纪念馆位于呼兰老城区萧红大街,总展示空间为1130平方米。按照才女萧红生平的重要主题,展览内容共分为“呼兰河畔”、“漂泊岁月”、“书香恒久”、“梦回呼兰”等几大部分。纪念馆主题色调以灰色为主,阶梯造型的窗户象征书架、重叠式的屋顶象征翻开的书籍、31面装饰性窗户隐喻萧红31年短暂而传奇的人生经历。在讲解员的深情讲解下,学院教职工代表们了解了这位才女逃婚求学、相遇萧军、南下漂泊、结识鲁迅、东渡日本、缘定端木蕻良、不幸英年早逝的传奇一生,并为她的深厚才学、革命情怀所深深折服和感动。随后,学院教职工代表一行又参观了与萧红纪念馆一墙之隔的萧红故居。
参观后,核学院教职工代表表示,在萧红短暂而又坎坷的一生中,她的坚强意志和爱国精神始终熠熠生辉,光芒闪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教师,更应该立足本职岗位,努力开展工作,认真教书育人,为国家的核电事业贡献力量。
据了解,萧红是我国30年代著名女作家,1911年6月1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原名张秀环,后改为张乃莹,她用笔名萧红发表作品,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年病故于香港,年仅31岁。这位英年早逝的女作家,在不到十年的创作生涯里,却为祖国文学宝库留下了近100万字的文学珍品,在中外文坛产生了深远影响。 |
|
|
|
|